欢迎访问吉林森工三岔子林业有限公司网站

爱在林区 立在当下

时间:2018-03-19         浏览量:3299

  爱在林区 立在当下

  刘艳芳/三道湖林场

  我出生在长白山脚下的一个小镇上,工作在吉林森工集团附属的三岔子林业局的三道湖林场,我的父亲是林业工人,当时我们是七口之家,父亲每月工资是36.81元,由于工资收入少,母亲就在家属大队干点零活补贴家用,当时我们一家七口住在一间半的青瓦红墙的小平房立里,我们姊妹五人就读在三岔子林业局三道湖林场子弟学校,每年每人2.5元的学杂费,生活过的俭朴而快乐。

  父亲于1986年退休,当时大姐已经出嫁,哥哥中专还未毕业,二姐就读在三岔子林业局林技校,三姐就读浑江电大,我义不容辞地接了父亲的班,投入了林业建设当中,当时我刚刚年满18周岁,由于年龄小被分配到林场的一个附属的木材加工厂,每天早7点上班,中午11点下班,下午12.30点上班,下午5点下班,加工厂加工的铁锹把、拖布把、镰刀把等非常紧俏,时不时的加班赶货,没有什么休息时间,加工厂院内木材小料堆积如山,机械轰鸣,开的是计件工资,过了一年时间,随着来购货货主的减少,加工厂慢慢退出了林场的“舞台”,从此我被分配到林场的集资参地,参地是分活干,开计时工资,每月47元钱,除了雨休,没什么有休息时间,到了夏天每天在冉冉的烈日下松土薅草施肥,冬天参地没有活干,就分配到道班去刨冰壶,冰壶离林场35公里,我们当时的交通工具就是一辆大板车,中间一根铁链相连,穿的是黑色大棉袄,脚穿黑色棉鞋,没什么遮风挡雨的措施,从林场出发到目的地得坐40多分钟的路程,到目的地的时候手和脚被凛冽寒风吹的几乎是麻木的没有知觉,就这样年付一年,日复一日的过着,参地是一个周期性的工作,到了收货的季节,当时的人参价格非常低,几乎成本价都没收获到,从此,林场的参地也就不复存在,参地的职工被分配到道班,道班成了我的容身之处,我们修得是沙土地,当时林场没有翻斗车,靠林场的两台大板车拉沙子垫道,热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当时作为我们20多岁的女孩来说谁没有过青春的梦想,谁不想穿上华丽的衣服,可由于林区的工作性子使得我们的梦想化为泡影。

  我与我爱人于1988年相识,于1990年步入了婚姻殿堂,我们开始了共同建设美好林区愿景,我们每天早出晚归,当时林场木材产量大,他在生产开车,我在林场检验组检尺,每天早出晚归,我们当时是靠小火车运材,每个检尺员都的管理上千米的大楞,早上4.30分上山发车,晚间回家7、8点钟都是正常现象,有时都到晚上11点钟,我们靠的是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企业未来会更好,我们努力地工作着、拼搏着,为我们的企业奉献着我们的青春。

  在我的努力下,我于1997年步入了林场的管理工作岗位,于2000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的付出得到了回报,我时刻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由于我的努力工作,得到了广大职工家属的信任,同时也得到了地方政府的认可和好评,并兼任了社区主任的职位,多次被林业局评为先进个人和优秀女工干部。女儿也考入了国家重点大学,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随着社会的发展,吉林省出台了《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富民工程若干意见》为母亲当初支持林业建设的家属办理了“五七”家属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母亲光荣地领取了退休金,老有所养在林业企业得到了落实。为切实改善我省城市弱势群体的居住和生活条件加快城市建设步伐省委、省政府决定集中力量进行城市棚户区改造工程,林场职工从青瓦红墙的小平房也都搬进的大楼房,我们都过上了好日子,企业职工的工资由原来的几百元到今天2000元,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通勤车由大板车变成了大客车,女职工再也不用从事一线劳动,《劳动法》保护着每一名职工的合法权益,职工文化生活不断提高,天然林保护的实施,企业停采,保护森林资源在悄然声息地进行,企业转型是这个时代的永恒话题,我们作为企业职正在为实现我们祖国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着!为我是森工集团的职工而感到自豪!

 

版权所有 :吉林森工三岔子林业有限公司 Copyright: Jilin Forest Industry sanchazi Forestry Co., Ltd
ICP备案序号:吉ICP备18007049号-1 吉公网安备 22060502000054号 技术支持:恩惠科技
您是第 1122175 位访客

微信平台